恩阳区探索推行“1333”工作机制,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接续推进乡村振兴

发布日期:2022-10-11 11:42 浏览量: 【字号:  

一张网格抓监测。围绕“盯村抓户”,以30—50户为标准,全域划定2928个监测网格,实现全区22521户78038人脱贫人口风险监测“一网覆盖”。盯紧“三个一批”村,对标省、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创建标准,确定一批创先争优村5个,强化示范引领;对脱贫基础相对薄弱的村,确定一批强基补短村8个,持续巩固成果;对监测对象较多、低收入人口占比偏高和边远掉角的重点帮扶村,确定一批挂牌预警村20个,着力强基补短。抓牢“三类重点”户,探索建立分类入户走访排查管理机制,对重大疾病、重大事故、重大灾害三类重点户,开展常态跟踪监测,坚持“受灾必查、开学必问、生病必访、有诉必核”,确保问题早发现、早干预、早帮扶。实行“分级分类”管,对排查出的高风险户、中风险户、低风险户、暂无风险户,采取“红、橙、黄、绿”分类分级建档管理,每月开展动态监测,适时调整风险等级,实现风险防范“一网揽尽”。

三大合力强帮扶。着眼目标清晰、责任明确、措施有效,系统开展驻村帮扶、政策帮扶、兜底帮扶。干部帮扶,压实区、镇、村、组四级帮扶责任,集中选派培训新一轮驻村干部373名、帮扶干部8538名,对新增监测户,实行“科级领导干部+镇村干部”叠加帮扶,对在库脱贫户,聚焦“一超六有”巩固情况,坚持一季一走访,做到户户有人管、措施能落地。政策扶持,构建“1+30”衔接配套政策体系,细化教育医疗、产业就业等6大类34项到户到人政策,打好政策帮扶组合拳,做到政策不断档、帮扶跟得上。基金兜底,设立3000万元防致贫返贫专项基金,制定管理使用办法,对住院自付费用在1-2万元、2-5万元、5万元以上的,分别按50%、60%、70%的标准给予救助;对因发生意外事故,造成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,给予一次性2万元救助;对受疫情、受灾等影响,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的,每户给予不超过1万元救助,做到未贫先防、临贫即帮。

三大路径助增收。紧盯增收目标,拓展途径,盘活资源,深挖潜力,全力推动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。抓实园区增收,建成7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、36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,通过培育龙头企业,做强集体经济,建立“127”利益联结机制(10%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,20%作为农民土地入股分红,70%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收益),带动48个村、2.4万户农户入园发展,4080户1.43万脱贫人口进园增收,园区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.9万元。抓实就业增收,依托临港产业园、食品工业园、恩阳古镇,新引进电子信息、食品饮料企业23家,新增个体工商户2251户,拓展就业岗位1.5万个,吸纳2800余个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。开发公益性岗位5456个,向浙江、江苏等地点对点转移就业2万余人次。抓实常态增收,扎实开展促进脱贫人口增收“百日行动”,实施增种一亩粮、增养一圈猪、增养一窝鸡、增养一塘鱼、增加一个岗“五个一”增收工程,全区新增粮油播面11万亩,增养生猪3.15万头、巴山土鸡5万余羽、鱼35万余尾,实现脱贫人口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。

三区同建促振兴。坚持产业园区、田园景区、新型社区“三区同建”,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加快乡村振兴衔接步伐。全域提升建园区,围绕“一核两环四带多园”现代农业产业布局,统筹规划建设交通带、产业带,实施土地综合整治2.6万亩,新建高标准农田4.7万亩,规模发展优质粮油、道地药材、有机果蔬14.7万亩。依托园区建景区,坚持农文旅商融合发展,合力布局景区景点、巴山民宿、农耕体验等业态,建成4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、8个巴山田园综合体、1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。园区景区带社区,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,统筹推进基础设施补短、人居环境整治、公共服务提升和乡村治理创新,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6个,提档“美丽四川·宜居乡村”达标村140个。